新聞中心
報:腰腿麻痛真難受,后路內鏡去憂愁——經椎板間隙入路脊柱內鏡下治療腰5/骶1椎間盤突出癥
腰腿麻痛真難受,后路內鏡去憂愁——經椎板間隙入路脊柱內鏡下治療腰5/骶1椎間盤突出癥
2017-03-30 周燕梅 何俊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脊柱外科
家住衡東縣的秦先生是位從事裝修行業的泥工,因為工作性質,每天大量的時間里都需要頻繁的或彎腰或蹲位或負重下工作,然而這份看似報酬頗豐的工作下隱藏的不良姿勢也給他的健康埋下了憂患,1年前一次長時間的蹲位工作后,秦先生站起時突感腰部疼痛,自以為是“寒氣”,也沒有重視,僅僅在當地拔火罐、吃中藥治療,然而經過這樣的治療后病情仍時輕時重,可為了生計秦先生仍不得不咬牙工作,但是后面逐漸出現并加重的右下肢麻木、疼痛卻擊垮了這個堅強的男人,劇烈的麻木、疼痛讓他短距離行走尚且困難,更不提高強度下的工作,于是他開始了大部分腰腿痛病人的求醫之路,當地的“游醫”、朋友推薦的“老中醫”、網上找的“祖傳秘方”,可惜收效甚微,其間還伴隨著被醫托糊弄上當受騙的經歷,讓秦先生再提起時仍心有余悸,慘痛的經歷讓他終于下定了要到大醫院就診的決心,經過腰椎核磁共振檢查,專家診斷為“腰5/骶1椎間盤突出癥”,因為時間拖得太長,加之椎間盤突出嚴重,多家醫院的專家均建議行開放手術治療。
需要“動刀子”了,這對家中頂梁柱的秦先生來說是個晴天霹靂,向身邊的朋友、親戚咨詢,大多數都不建議手術,因為擔心手術做不好會癱瘓,而且高昂的費用也不是個小數目,于是不得不繼續保守治療,但病情每況愈下,近一個月來尤為嚴重,那時時刻刻腿部如針扎般的疼痛及右下肢觸電似的麻木感使秦先生疼痛焦躁難耐。近日在同村的有類似經歷的病友力薦下,秦先生由家人將其送至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原415醫院)脊柱外科就診。蘇小桃主任帶領的脊柱外科微創團隊結合秦先生的情況,通過對其細致的檢查和周密的術前準備于2017年3月施行了經椎板間隙入路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通過一個僅僅8mm的手術切口就解決了困擾秦先生一年的頑疾,術后當日秦先生即感覺腰痛及右下肢麻木疼痛明顯緩解,近日秦先生滿懷欣喜出院,在給蘇主任道謝后感慨道:“一定要多介紹有這樣手術擔憂的老鄉來看病,一個村子里太多這種病人了,都擔心手術,其實這個手術一點都不恐怖嘛,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啊,吃虧了、吃虧了,白痛了一年了!”。
據蘇主任介紹,由于生活和工作性質的改變,頸肩腰腿痛已成為當下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非常多見,它發病后多表現為腰部疼痛,伴一側或雙下肢的麻木、疼痛,甚至有的病人因為病情嚴重會導致大小便失禁的情況發生。對該病的治療方法根據其不同病理階段和臨床表現有手術和非手術療法之分,其中手術療法又分為傳統的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脊柱內鏡手術較傳統開放手術療法為微創治療,僅僅需要8mm的創口就可解決疾患,而且這種術式可最大程度地保護脊柱的解剖結構,對椎管內結構損傷輕微,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小,術后軟組織瘢痕和硬膜外瘢痕形成少,恢復期大大縮短。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的特點,尤其適用于腰4/5、腰5/骶1脫出型、腋下型椎間盤突出,同時由于采取的是經后方入路,與傳統手術入路一致,是脊柱外科醫生最為熟悉的手術入路,一方面便于該術式的開展,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手術的安全。蘇主任甚至風趣的給我們打了個比方:現在如果患了膽囊結石膽囊炎,你是選擇腹腔鏡下的微創手術還是開個10余厘米的切口做這個手術?而且微創治療多可采用局麻、費用更低,重返工作崗位所需的時間更短,這是筆很好算的經濟賬了,同時這也是微創手術的優勢和魅力所在。
據悉,作為湖南省第二家、湘南地區首家開展脊柱內鏡的醫院,南華醫院(原415醫院)脊柱外科至今已開展了數千臺脊柱內鏡手術,僅2017年蘇小桃主任帶領下的脊柱外科微創團隊在短短的三月內已經開展了100余臺脊柱微創手術,成功為大量患者解除了痛苦。
扎實的開放手術功底鑄就了南華醫院脊柱外科的口碑,微創手術的嫻熟將會把患者的口碑鑄就為豐碑。
圖1:患者術前MRI資料
圖2:術中體位及體表標志
圖3: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充分保證手術的安全開展
圖4:(左上)消毒鋪巾、穿刺定位;
(右上)置入工作套管后正位下透視影;
(左下)置入工作套管后側位下透視影;
(右下)置入孔鏡;
圖5:(左)暴露黃韌帶;
(中)藍鉗破除黃韌帶;
(右)破開黃韌帶后鏡下所見;
圖6:(左上)磨鉆去除骨質
(右上)黑金咬骨鉗去除骨質;
(左下)旋入工作套管暴露神經、髓核組織;
(右下)去除髓核組織后,松解的神經根;
圖7:(左)摘除的髓核組織
(右)手術傷口